北京科技大学2023年度校级本科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揭榜挂帅申报指南
为了加大我校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力度,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水平与实效,学校决定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申报教育教学改革重大项目。为加强对重大项目的宏观指导,特提出如下申报指南。
一、重大集成项目
(一)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一生双师百企千人”育人模式探讨
揭榜任务:深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央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重要回信精神,紧密结合行业发展和科技强国、制造强国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聚焦培养学生技术创新能力和解决复杂工程问题能力,以学科交叉、强化实践、产教融合、工学交替为思路,创新专业方向、改革课程体系、完善培养方案、强化政策保障,探索构建“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为建设爱党报国、敬业奉献、具有突出技术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人才队伍培养提供支撑。
1.围绕智能采矿交叉创新方向开展培养体系改革,强化学科交叉、数理基础、思维方法、实践能力和工程伦理培养,实现核心课程的“高阶性、交叉性、挑战度”;在夯实卓越工程本科人才培养的基础上开展“1311”工程硕士、“1312X”工程博士的本硕、本博贯通式培养,实行工程硕博士校企“双导师制”,打造产教融合联合培养基地;把握国际前沿工程技术和工程教育经验,联合国内高水平科研机构,建设类企业级别的仿真环境及工程技术实践平台,塑造国际工程教育共同体。
2.围绕低碳智慧冶金交叉创新方向开展培养体系改革,面向国家发展战略、冶金及信息化发展前沿、行业绿色智能发展需求,开展课程体系、培养模式、毕业条件的改革建设,实现冶金工程与自动化、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融合建设。加强行业基地建设,深挖企业育人要素,形成可持续的产教育人基地,搭建企业导师团队,优化人才培养内容及评价标准。
3.围绕新材料交叉创新方向,坚持深化思教融合,加强学生价值体系建设,紧密结合钢铁工业、新材料技术产业发展对卓越工程师的需求,深度匹配国家重点新材料创新需求,聚焦材料科学研究范式,推动前沿交叉学科建设,夯实基础知识、专业素养和工程实践能力,把握材料基因工程、材料数据科学推动学科交叉创新机遇,建设材料科学与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前沿交叉应用培养体系,开展本硕、本博贯通式培养;创新开展产教融合,实现高校梯队建设和企业基地建设“两个结合”。
4.围绕智能制造交叉创新方向,开展机械类专业的智能制造方向人才培养,将传统机械类专业与智能制造新的知识内容相融合,实现智能制造知识体系的“多元复合”;整合和利用校内外教育教学资源,强化项目制实践教学环节,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体系中的占比,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实施工程博士的本硕、本博贯通培养机制,实施校企联合培养的“双导师制”,形成“校企合作”的培养特色。
5.围绕信息类智慧赋能方向,深入挖掘采矿、冶金、材料、机械等传统工科专业在新时代开展新工科建设的切入点,找到与信息类专业之间的结合点,明确提出对信息类专业赋能传统专业的具体需求;建立传统工科专业与信息类专业之间的人才培养协调机制,成立联合基层教学研究组织,就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课程和教材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问题开展建设;建立传统专业与信息类专业间教师联合科研机制,面向新时代的制造业,从科研项目中挖掘人才培养案例,深化科教融合。
6.创新运行机制。以理事会负责制推进校企双责育人机制,做好卓越工程人才培养的平台搭建、资源配置、政策衔接和运行保障,完成相关人员招聘、人才引进及工作考核方案制定实施工作,落实工作经费、办学空间等保障条件,制定授课教师、校内外导师的激励保障政策。围绕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智能制造及信息类智慧赋能课程群实现交叉课程体系设计、校企导师团队建设、协同评价标准的制定工作,推进产教融合育人平台建设工作。推进落实工程硕博招生培养、校企对接、学位资审等工作,推广“项目制”招生分配、课程教学、校企联合培养。
7.“一生双师百企千人”育人模式示范应用。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专家、专业骨干教师组成的卓越工程师培养方案研究小组,在企业基地,创新开展产教融合,聚焦工程创新能力培养,坚持学研共进、校企共育,实现“一生双师百企千人”育人模式示范应用,梳理示范应用经验,总结归纳典型教师代表、典型应用案例等成果并进行进一步推广。
预期目标:
1.完成符合国家战略、具有我校特色的“一生双师百企千人”卓越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保障相关学生招生、培养、毕业环节的稳步实施;
2.创新组织运行机制,构建产教融合人才联合培养基地不少于10个、育人典型教师代表及案例不少于6个;
3.完成智能采矿、低碳智慧冶金、新材料、智能制造等交叉创新方向核心课程群建设,并形成精品教材(讲义)4-5本;
4.开展学术研讨会议、论坛8-10次,发表相关论文8-10篇;
5.完成省部级教学成果奖申报。
发榜金额:100-1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二、重大项目
(一)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融入思政课的教学改革与创新探索
揭榜任务: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给我校重要回信精神,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切实推动回信精神在学校落实见效、落地生根。本课题将充分运用“大思政课”理念,一是通过共建社会实践教育基地,与红色教育基地、博物馆、优秀企业合作共建,开发社会实践课程,让学生深刻体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京华大地的生动实践;二是借助虚拟仿真技术、AI技术、大数据技术等互联网新技术,制作与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多个创新理论相关的虚拟仿真课程,探索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多种途径;三是充分挖掘和运用专业课程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把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和导向正确、积极向上的传统文化、工匠精神等课程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促进课程思政工作,培养更多钢筋铁骨高素质人才,促进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
预期目标:共建1-3个社会实践共建基地;制作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的虚拟仿真课;撰写相关论文5-10篇。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二) 打造支撑国家科技重大战略的大中小学贯通制实验教学科普教育体系
揭榜任务:高校实验室承载着科技创新与科学普及双翼发展的重要使命。项目将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普工作的重要批示及给北京科技大学两封回信精神,将科普教育贯穿于育人全链条。通过秉承“实验创新、实践育人”的理念,立足基础学科,开展贯通大中小学实验教学课程一体化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围绕国家“双碳”战略目标重大科技需求,引入行业领域高端前沿技术知识,开发一批基于STEM理念的优质科学实践项目与课程资源。探索国家西部、东南部等不同区域中小学生课外创新与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机制,推动大学生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推动优质科普课程进中小学,加强科普教师(含学生)队伍培训,提升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培养科普教育名师团队。坚持党建引领,组建虚拟教研组,探索形式多样的“政府部门+科协组织+课程业务+人才培养”工作模式,建立大中小学贯通制科普教育大协同工作机制。项目的实施将形成一批高水平科普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成果,在教育双减中做科学教育加法,实现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资源互通融合。
预期目标:预计形成教改论文5-10篇,出版教材2-3部,打造北京科技大学科普实践基地5个,打造大中小学贯通制实验教学科普体系,联动中小学10-20所。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三)强交叉、深融合、重实践的新工科战略性新兴领域的教材体系建设
揭榜任务:随着战略性新兴领域的产生及快速发展,已经对未来国际科技前沿与国家战略需求产生了变革性的影响。在这种新的发展形势下,面向创新与产业发展为导向的工程教育需求,亟待建立跨学科、跨领域的新型高质量教材体系。梳理应用目标导向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法和授课模式,发展以工程应用为牵引,科学研究为基础的课程体系知识链条,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业、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及高端装备制造、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绿色环保、航空航天、未来产业等领域,以及其他具有重要战略性、基础性的相关领域,建立厚基础、宽口径、强交叉、深融合、重实践的新工科的教材体系,为新时代、新工科战略性新兴领域教学新生态、新范式提供支撑。
预期目标:建立战略性新兴领域学科交叉的核心课程群,出版系列教材8-10本,建成多支教学骨干团队。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四) 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 打造具有流程工业特色的“厚基础、宽口径、重创新”的“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
揭榜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我校老教授的回信中殷切期望我校“促进钢铁产业创新发展、绿色低碳发展,为铸就科技强国、制造强国的钢铁脊梁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教育部印发了《高等学校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和《加强碳达峰碳中和高等教育人才培养体系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以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国家碳达峰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双碳”战略推动我国产业和能源结构产生了深层次变革,亟需大量复合型交叉创新的“双碳”专业人才。在当前的“双碳”大背景下,依托我校能源与环境等学科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高等院校能源与环境类专业的教育教学改革,打造具有流程工业特色的碳中和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培养国家急需的高水平碳中和人才,对于高质量完成“双碳”目标,推动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探索实施碳中和“新工科”发展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预期目标:打造1个具有北京科技大学特色的“碳科学与工程”新兴专业;构建以碳素迁移、转化、循环、管控等为主要知识架构的思政、理论、实践育人体系;开设5门左右专业基础及核心课程;形成2-3个高水平碳中和交叉专业教学团队;建成3个高层次产教融合实践创新基地。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五) 推进产教融合、科教融汇,构建钢铁产业链、教育链与创新链协同发展的行业职工继续教育新模式
揭榜任务: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统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协同创新,推进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科教融汇,优化职业教育类型定位。”产教融合是教育链与产业链的融合,科教融汇是教育链与创新链的融合,立足于建设服务型继续教育理念,构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的钢铁行业继续教育新机制,通过学校与企业对接、教学与生产结合,工作与学习互促,为行业培养高层次复合型技术人才,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加强知识更新、知识创新的教育,推动终身学习,形成产业赋能教育、教育培养人才、人才支撑产业创新循环发展的新模式。
预期目标:形成可在钢铁行业推广的示范性培训模式;建立一支行业校企共同参与建设的高水平师资队伍,完善继续教育课程体系;出版适用于钢铁行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系列教材2-4部;形成一支与钢铁强国相匹配的高素质、高技术、高技能的钢铁人才队伍。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六) 坚持强基立本,打造“三制、三化、三合”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
揭榜任务:关于“三制”人才培养制度的创新与推进。围绕人才培养制度改革目标,构建“书院制”、细化“导师制”、拓展“学分制”。创立书院机构,给学生营造优质的学习交流场所与平台;细化导师责任,推进学业导师、科研导师和书院导师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兴趣、潜力和发展方向,跨学院、跨学科、跨学校、跨行业开设课程。探索“小班化”、突出“个性化”、推进“国际化”。开设小班课程,强化研究型教学和自主学习;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培养;加强国际化培养机制和渠道,派出去,请进来。深化“科教融合”、强化“理工结合”、发展“校企联合”。深化课堂教学和实验教学的研究性,实现科研成果和科研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深度融合;充分利用我校工科优势,借助新工科发展契机,推动理工结合;发展校企联合创新实践平台,给学生提供参与前沿科技研发的途径。探索拔尖学生选拔路径,健全培养和跟踪评价机制以及动态培养模式,研究拔尖学生及导师的流动和奖励制度。
预期目标:打造针对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的省部级以上的一流课程群和名师教学团队,出版适合本专业人才培养的规划教材,发表相关专业改革的教改论文。构建“三制、三化、三合”培养体系的保障制度,制定相关的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
发榜金额:20万元/年
研究周期:3-5年
请各单位高度重视,认真研读以上申报指南,组织好本单位的申报工作。申报单位需填写《申请书》(见附件1)和《汇总表》(附件2),项目组所有成员需在申请书上签字。
请各单位汇总后,于2023年5月22日(周一)上午10点前将《申请书》、《汇总表》电子版发至邮箱jyk@ustb.edu.cn,对应纸质版一份送至教研科(办公楼110)。
未尽事宜请垂询:62334895
附件:
1:申请书
2:汇总表
教务处
2023年5月1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