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教学模式

 研究型教学示范课

2011年学校启动“研究型教学示范课”建设,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建设规范》,编写了《研究型教学参考资料》。要求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工作,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将前沿成果引入课堂;课上重在讲思路和难点,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根据课程特点采用启发式、研讨式、互动式、案例式等不同教学方式,课堂讨论时间不少于总学时数的20%;建设必要的网络教学资源,加强与学生课外互动交流;设计多样化的作业形式,规范作业管理,注重过程性评价,平时成绩所占比例不低于 50%。同时将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每个项目资助建设经费两万元。出台了《北京科技大学研究型教学示范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明确了项目申报、评审、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的流程及操作规范。

全英文教学示范课

2012年学校启动了“全英文教学示范课”建设。建设内容包括教育教学理念更新及教学内容优化、英文教材选用、英文教学大纲的编制、制作全英文教学课件、英文教学资源建设等。除了建设规范参照研究型教学示范课外,还要求主讲教师要有累计1年(含)以上海外工作或学习经历,鼓励聘请国外教师、专家承担全英文课程的部分教学工作。课程可使用原版教材,也可在吸收和整合原版教材的基础上,通过申报学校教材建设规划,编写符合教学需要的英文教材。在课堂讲授、课件、作业、考试等环节均要求全部使用英文。制定了《北京科技大学 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设管理办法》,将全英文教学示范课程建 设项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每个项目资助建设经费三万元。

素质教育核心课

为了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文化品位,培养深厚的人文底蕴,以人文与社会、艺术与审美、科学与技术三个课程群立项建设“素质教育核心课”。鼓励教师开展研究型教学方法探索,进行考核方式改革,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学校制定了 《北京科技大学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将素质教育核心课程建设项目纳入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管理,每个项目资助建设经费两万元。

新生研讨课

为了帮助新生了解专业内涵,培养学术兴趣, 从2013开始,学校鼓励各专业的教授为一年级新生开设“新生研讨课”。新生研讨课采用小班授课的形式,班级人数一般为15人,最多不超过30人。采用以问题为导向和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讲解引导、实验室体验、文献资料的查阅,加深新生对所学专业前沿知识的了解;通过研讨交流、团队合作,体验学术活动的一般过程,在实践中培养科学研究的兴趣。

英语夏令营

从2012开始,学校每年在夏季学期举办英语夏令营,旨在打造集语言交流、文化沟通、思维创新、视野融合于一体的立体平台,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热情,增强英语使用信心,提高英语沟通能力,培养英语思维习惯,全面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升国际视野。

每年学校聘请50余名英语母语国家的大学与高中在职教师,与外国语学院骨干教师及英语系学生助教,共同完成夏令营的教学任务。

夏令营围绕社会文化热点,采用大讲座加实践小课堂的模式,通过外教讲坛 (lecture)、观点探讨 (seminar)和实战演练(workshop)三个环节围绕不同的话题展开教学。自开办以来,受到在校学生的欢迎,选课火爆。

规范课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坚持“以本为本”,推进“四个回归”,根据“北京科技大学建设一流本科教学行动计划”的部署安排,学校从2019年开始,在全校本科生理论课程中开展本科生规范课评定工作,加强本科课堂教学管理,淘汰“水课”。

学院路教学共同体

1999年我校联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共同发起成立学院路地区高校“教学共同体”,与北京21所高校通过互开选修课、跨校辅修专业、设立“教学共同体”辅修专业等方式,实现校际间的学科优势互补、教学资源共享。

“共同体”决定,选修课面向共同体所有成员在校生;课程全部安排在双休日;学分各校均予承认,具体分值由学生所在学校确定;开课院校收取学费,承担所需教学资源。这些规则的制定,方便了学生,避开了因为各校管理体制差异可能出现的障碍,有效地保证了校际公共选修课的开设。

国内交流

从2008年起,学校实施本科生国内交流计划,先后与华东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大学和中国海洋大学五所高校签署合作协议,形成稳定的交流互派机制,每年约150名本科生赴各高校优势或特色专业学习。2015年起,我校每年接收北京工业大学等5所市属高校 “双培计划”学生100人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