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冬梅

付冬梅,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自动化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负责人,中国图像图形学学会理事,曾荣获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国防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中国兵器集团科技进步一等奖、中国防腐蚀技术协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和中国石油和化工自动化应用协会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近5年,主持或子课题主持省部级以上项目等7项,主持横向项目5项,个人科研总经费达1000万元以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TOP期刊和顶会10篇,SCI或EI检索30余篇;授权专利1项,获软著8个。

付冬梅教授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政治思想坚定,忠诚党的教育事业,长期耕耘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

1.潜心研教 坚守本职

从教33年来,一直坚守教学一线,爱岗敬业、无私奉献。到目前为止还承担着四门本科生课和一门研究生课,以及大量如课设实验等辅助教学工作。在教学中积极倡导“启发式”+“研究型”的教学方法,并付诸于教学的各个环节中。认真钻研教学方法和上课艺术,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将授课-实验-拓展-钻研相结合,尽可能开展因材施教。由于出色的授课效果、专业能力及人文关怀而广受学生们的好评,曾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先后6次获得北科大“我爱我师——我心目中最优秀的老师”

2.因材施教 获得成效



注重发掘本科生的科研创新潜力,为此设立了多项专门的SRTP和毕业设计课题,努力做到因材施教。例如,结合科技部材料腐蚀平台建设项目的需求,针对16级本科生王高远的特长,量身定制“大气环境碳钢腐蚀速率监测仪”系列研发小课题,已获授权专利《一种数据采集设备》(ZL 201720449309.8)和软件著作权《腐蚀数据采集与管理系统》(2018SR562135),在第二届材料基因工程高层论坛、人工生活和机器人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并作报告;目前其毕业设计内容基本完成,并撰写完成了第2个发明专利和软著。所研发的监测仪器已在青岛、泉州和文昌投入试用,所获数据支撑了3名硕士生的研究课题。

3.全心全意 助力创新

为响应“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号召,一直坚持指导本科生的SRTP创新项目和科技竞赛项目,并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学以致用、坚持和奋斗的精神,取得了好成绩。近两年省部级以上获奖11次。其中,2016级本科生宋广轩团队的创新项目“睿羹”是很好的典型,该项目从最初的开环控制到闭环控制,到引入滤波计算实现补偿与预测,最后将知识图谱应用于其中,使参赛队伍的研究方案和作品质量由初级水平迅速向中、高级水平提升。指导中不断的鼓励、支持和技术帮助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使得“睿羹”从SRTP项目一步一个台阶地获得了“摇篮杯”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三等奖、中国(北京市赛区)“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二等奖、“西门子杯”中国智能制造挑战赛全国总决赛一等奖、第九届“华为杯”中国大学生智能设计竞赛特等奖、iCAN国际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特等奖,今年将代表中国参加iCAN创新创业大赛国际赛。该项目已获《面向帕金森患者辅助防抖餐具APP软件(安卓版)》(2019R11L1287419)和《基于卡尔曼滤波的防抖勺控制软件V1.0》(2019SR02215813)授权软著2项,已提交专利申请2项。他们的进步与时代拼搏精神相呼应,体现了博爱与人文情怀,被评为2020年“感动北科”十大新闻人物。

4.燃烧自己 照亮学生

在科大22年的工作中,曾任三个本科班级班主任,三个班毕业时的就业率、深造率和入党率在同届学生中名列前茅,曾两次被评为优秀班主任。现任18名本科生全程导师,关心他们的思想成长、身心健康和学业进步。如,通过个人档案、导员交流和个别谈话掌握每一位同学的家庭状况、个人爱好、性格特点、学习状况甚至部分不良嗜好。如有的同学高中以前是尖子生,不适应大学学习方法,因成绩不理想而变得没有自信,我通过个别谈话帮他们培养好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并定期跟踪交流;有同学是单亲家庭,我会不动声色地特别关注,以免触碰敏感心灵;针对18级学习自控难度大的问题多次开展网上辅导;鼓励17级同学积极考研并为他们答疑解惑;亲自为19级新生介绍大学学习规律和方法。多次组织优秀高年级本科生(宋广轩、张泽华等)和研究生(李卓林等)以座谈、讲座和个人经历介绍等形式进行传帮带。在思想上鼓励他们进步、要爱党爱国,目前的18名同学中已有9人成为入党积极分子。

5.努力科研 培育人才


付冬梅教授专注于人工智能、数据分析与挖掘、图像处理与分析及其在实际的应用。带领团队在数据建模、分析、可视化、预测和判别决策等理论层面开展深入研究,并将理论应用于实际,取得了好成果。在图像及序列或视频图像的特征提取、分析以及目标识别、跟踪和理解等方面也取得了一些成果,并应用于科技竞赛和实际问题解决。以纵横项课题为依托,重视训练学生从真实工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构建扎实的知识体系,营造人人争先的学习氛围,提升创新能力。建立开放和导引式培养模式,极大地提高了研究生们的科研能力和水平,学术成果被发表到本领域TOP期刊及顶级会议。自设立国奖起,名下有7名研究生获奖。近5年指导了8个研究生团队参加各类科技竞赛,27人次获奖。毕业的5位博士,1人入哈佛大学博士后站,4人入职高校。毕业研究生中,7人获校优秀毕业论文,5人获校级或院级学术之星。由于工作努力,成绩突出,曾获由研究生推选的“研师亦友——我最喜爱的导师”奖和校级“研究生教育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