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汉杰

 

    郭汉杰教授,1957年5月出生于山西省河津市,1978.10——1982.11月,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物理化学专业本科,1992年3月在北京科技大学获得博士学位。1992年7月留校任教,1993年开始教授本科生的“冶金物理化学”、研究生“冶金物理化学(Ⅱ)”及博士生的“冶金热力学理论与应用”等课程。23年来,教授的各个阶段课程中受益的学生超过万人。他始终将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放在首位,平均每年授课超过150学时,没有调过一次课;他备课、讲课精益求精,一丝不苟,深得历届学生好评;每年的讲稿不断补充、更新,追求完美。2004年,将给本科生、研究生和博士生不同阶段的冶金物理化学的讲稿,独立整理出版了“冶金物理化学教程”一书,2006年第二版时已达到60万字。10年磨一剑,该书得到国内兄弟院校和国外同行的普遍认可。2004年,开始担任冶金物理化学课程负责人,之后10年,在周国治院士指导和帮助下,将最初只有4人的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小组打造成一支老中青结合、学缘结构合理的15人的高水平教学团队,一手培养出11名中青年教师,将冶金物理化学教学带到一个新的高度。冶金物理化学课程先后获得北京市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也先后获得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师德先锋等名誉。教学的发展促进了科研的突破,培养研究生和博士生的同时,在冶金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前沿取得多项突破,对物理化学领域沿用了百年的“活度”理论提出了质疑,并从理论上提出了取代活度的方法,由此在热力学上大大简化了多元多相平衡的计算;在高端特钢的研究领域,一直在为实现我国的钢铁强国梦默默奉献,带领研究团队,用了10年时间,破解了热作模具钢冶炼的关键难题,在相关单位实现了产业化,并在大生产条件下各项性能指标达到或超过世界先进水平,扭转了我国在高端热做模具钢领域一直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目前作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课题负责人,承担着被世界上称之为大飞机“心脏”的发动机涡轮盘高温合金直径大型化的课题,有望在近年获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