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国治
周国治教授任教于北京科技大学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中国金属学会理事,第十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1955年考入北京钢铁学院(现北京科技大学)冶金系,在“冶60班”学习,1959年3月,提前一年半留校,任物化教研组助教。同年6月开始给“冶62班”讲授“动力学”。反映较好,经系、组领导决定同年9月全面接掌冶金系11个班300学生的“物理化学”大班课。自此直至1979年出国进修,近二十年里一直在讲授“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电化学”、“物化实验”等基础课程。授课对象包括冶金系,理化系的本科生和“老干班”、“工农兵学员”。
在繁重的教学任务下,坚持科学研究,将科研看成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1965年发表了第一篇论文“函数在Gibbs-Duhem方程中的应用”获得了当时中国科学院冶金所所长邹元曦学部委员的高度评价。“文革”一结束,接连在当时国内最高学术刊物“中国科学”上发表了三篇论文,有较大影响,1979年由“助教”越级提升为“副教授”。同年考取教育部公费出国。师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Elliott院士。回国后,陆续开设了“冶金热力学”、“冶金动力学”、等一系列本科和研究生的新课程,并编写了有关讲义和教材。基于在教学和科研的成绩,1984年被破格提升为“正教授”、“博士生导师”并被评为首批“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此后多次出国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波士顿大学,瑞典皇家工学院等国际名校“客座教授”。
进行的科研涉及如下三个方面:熔体热力学性质的计算,材料反应过程的动力学,和氧离子迁移的电化学等。前后发表论文二百多篇,获三项美国专利和七项中国专利,这些工作已被国内外专家、学者应用到合金、熔盐、炉渣、半导体等领域中。文章的“他引”超过数百多次。单篇“他引”数已进入材料学科Top 1%文章之列。为此,获得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和“冶金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多项国家和部级奖励。1995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这些研究成果已反映到教学中,被同行系统地编入六部“高等学校教材”和“专著”里,国内、外学者用它们来指导学生的结业和科研论文。指导的两名学生先后获得2000年和2006年“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一名博士生获得2007年“第五届中国科协期刊特别优秀学术论文奖”;2007年又一名博士生获得北京科技大学“学术之星”,并上了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